出自宋苏辙的《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其四)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拼音和注音 tin tn wng w bi qn h , go b sng qi y bi du 。 小提示:"天坛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翻译及意思……
出自宋苏辙的《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其四)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
拼音和注音
tiān tán wáng wū běi qīn hé , gāo bǐ sōng qiū yí bèi duō 。
小提示:"天坛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王屋:王者所居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垣曲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相传黄帝曾访道于王屋山,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天坛: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建筑。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总面积为273公顷。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小提示:"天坛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原诗
天坛王屋北侵河,高比嵩丘一倍多。
小有清灵今尚在,俗缘深重奈成魔。
小提示:苏辙的《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其四)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